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古代基本的生活教育,本圖由下而上分別塑執禮圖、奏樂圖及射弋圖。執禮圖塑一人停車樹下,執禽為禮,獻與長者;長者拄杖,身後一人鞠躬為禮。按:古人初次相會,常執禽、羔、玉、帛等物為見面禮。奏樂圖中有人叩編鐘,育人撫琴,有人吹笛、吹簫、吹笙,另一人捧詞而唱,為一個合奏的樂團,寓「眾樂樂」之意。射弋圖塑二人執弓引弦射飛鳥。射箭為古代通行的體育及娛樂活動,足見古人教育之活潑。


本圖由下而上為駕車圖、書寫圖受指南車圖,分別代表御、書及數。駕車圖塑一人驅車前行。春秋以前,車輛為最主要的交通、戰爭工具。書寫圖塑一教師執筆寫字,諸弟子環坐於側。指南車圖塑一人騎馬拉指南車,車上立一人(當為木人),舉手指南;遠方有人駕車疾馳。指南車代表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而六藝之中的「數」指算術,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功夫。兩幅六藝圖各以一曲折之衣帶圖案聯接上下三圖,使內容顯得相關,也讓構圖變得完整。


此為講堂之名。《論語》(憲問):「有心哉!擊磬乎!」磬為石製樂器。有心於擊磬,象徵育志於傳播禮樂 文化,欲以教化令頑石點頭。又:「擊磐一諧音「吉慶」,為本土文化中建築常用的象徵符號。「擊磬堂」三篆字分別集自清代篆書家吳讓之、鄧石如、吳昌碩之作品,有古稚雄渾之氣。



《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風毛濟美」,稱譽優秀子弟之用語。本聯上句在頌揚教師操守之清正,並謂其能以仁存心,誨人不倦;下句在讚美學生資質之特異,並謂其能以義為行,進退有禮。句中將「安宅」「禮門」題於講堂大門之前,十分允當。本聯由李子訒先生撰句並書寫。字跡清潤溫厚,頗有儒風,正適合題於講堂之前。

上聯見《論語》(子罕),言人須開放自我。下聯見《毛詩》(衛風•淇奧),言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全勻在談講堂的功能,並勉學子超越一己之限制。 本聯的書跡由汪中教授所寫。汪教授才學兼具,寫此特大之字,結體之嚴,筆勢之放,筆力之強,實令人讚佩。



《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行仁由孝悌之實踐開始,即道德培養由家庭倫理出發;大本既立,則行道不難。 四字均集清代全文書家吳大徵之作,有銅筋鐵骨之力道。



《毛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鳶鳥在天空中翱翔,魚在深水裡跳躍,比喻萬物各得其所。在此則指師生於講堂內外的喜樂自在。 此四字為郭伯佾博士所書。郭氏鑽研漢隸甚力,筆筆有本,而整體觀之,卻又面目一新。



《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漸即是浸,潛移默化之意。被即是覆,愛之育之之意。二詞在言聲教效應之廣。東西二字對應於東西側入口。
四字皆為漠碑隸字。「東」出自(史晨碑):「漸」出自(尹宙碑):「西」出自(鮮于璜碑):「被」字由(史晨碑)中之「補」「彼」二字拼合而成。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言文采之美與修身之篤。就五行之方位而言,春配東,秋配西,故分置於本中心東西側之校史室及研究室入口。
字集自于右任(秋先烈紀念碑)。此碑融隸、行筆法於楷書,大度雍容。


「怡然」及「豁然開朗」見陶淵明(桃花源記)。言經由曲折的迴廊、通過八角門之後,景觀為之恢廓,於是登臨遠望,心曠神怡。
諸字集自北魏鄭道昭(鄭羲下碑)。其中「怡」字由「惟」「治」二字拼成;「朗」字由「郎」「明」二字拼成。此碑之字「體高氣逸」(康有為語)置於高朗之處,讀來令人逸興湍飛。


《禮記》(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游」字在此通「遊」字。此句在談君子的學習態度,是將所學懷藏在心,隨時修養;即使是休憩之時:亦能優游其中。而本庭園所營造出的環境,也具有寓教於樂、無處不可學的意義在。
原字為晉王羲之之法書。「脩」字見於《神龍本蘭亭集序》,其餘諸字見釋懷仁所集之《聖教序》。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春秋左氏傅》隱公元年:「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此處則藉之以言欣賞庭固景觀時胸襟的閒朗與心情的愉悅。
八字集自唐顏師古(等慈寺碑)•字體除了具唐楷的法度外,尚育魏碑疏蕩之致。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本言陶氏之安貧樂道。晏如,安然的意思,此處除牆壁之外只有石椅,連屋頂也未做,有採光、通風的功能,類似於陶氏的「不蔽風日」。題「晏如」二字,以見心境之安寧。
此集宋蘇軾字。前者見(景蘇園帖),後者見(晚香堂蘇帖〉字跡庸灑清雅。


此標示牌一式二份
「教」字出自南朝宋(爨龍顏碑):其餘字見北魏鄭道昭(鄭羲下碑)。


本碣立於民國八十六年、唐無名氏(律呂相召賦):「草木以之而暢遂:乾坤於焉而交接•」韓愈孟郊(城南聯句):「嘉植鮮危朽,青理易滋榮。」「暢遂」在此言本校紅磚大道之寬敞;「滋榮」在此言校固花草樹木之繁茂;二詞並借喻現代求學管道之暢通,與莘莘學子若桃李之欣欣向榮。
字跡為張穆希先生所書。張氏字有王義之、米芾、吳昌碩諸家之筆意,以行草書之,簡特見暢茂流行之意。


本溫書中心之興建,得力於校友之捐助。校友於母校有沐澤感恩之心,因以為堂名。

《論語》(顏淵):「主忠信,徒義,崇德也,」尊崇道德,乃為學目標之一。此則作為本校樓名。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準此,故題「知新園」於溫書中心之側。

程顥(偶成):「萬物靜覲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題此於美育館旁之園圃,以見間來從容之情趣。
上四條(十八至二一)書跡均為李子訒先生所作,頗見儒雅之風•又:後三條之名稱並為李氏所命。

《毛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此則言本校人才之興起,猶如山阜岡陵之高大。上下聯句尾並嵌以校名「武陵」二字。
文勻受書跡均為劉祥熊老師所作。劉氏此書字體得自趙孟頫,流暢端莊。


句見王羲之(蘭亭集序)。碣立於運動場邊,以狀其地視野之開闊與學子之奔馳不羈。
字出自唐馮承素所臨之(蘭亭集序)。王羲之原跡已失,馮本為當時公認與原跡最相近之本。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版權所有 © 2006 Wu-Ling Se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