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ㄇ」字型的三合院、閩南式的紅瓦受山牆、凸出醒目的清水泥斬假石屋脊……它育傅統的風格,也具現代的特色•以現代的技術展現傅統的風格,便是本中心的建築造型所極力想表現的。它是建築師楊炳國先生的作品。
就建築配置而言,本中心是由一堂講堂,即(擊磬堂)、二室(研究室與校史室,即觀化齋與繼開閣),及環抱於上述:三個主體建築之間的庭固園建築(中庭、左右涼亭、迴廊、花木圓圃等等)所組合而成的•它所展現的,首先是一種傳統的秩序概念:各建築拘物依其地位重要性的不同,有其相對性的高度----講堂最高(十二、八公尺),其次為研究室及校史室(各為十一公尺),再次為左右涼亭(各為五、三五公尺),最低為迴廊(均為四公尺)。這和傳統三合院V(正廳最高,次為左右廂房,再次為其餘建物)的精神是一樣的,它表達出「物有本末」及「長幼有序」的理念。這是一種傳統的倫理觀。


其次,它特別強調建築群的恢宏與莊嚴。傳統的木結構受限於村料,在高度上及寬度上,往往力有未逮。到過板橋林家花圈的人除了欣賞它的精緻外,也一定對它那逼仄的迴廊及幽暗的房舍留千下深刻的印象、。它是傳統園林建築的代表作。現代建築因為材科的轉變及技術的更新,這些問題便都可以克服。遺憾的是如今到處是參天大廈,而它們樓層與隔間的低矮與狹窄,與傳統建築相比•卻往往是育有過之而無不及。本中心雖然 保留了傅統建築的特點,但卻利用現代的材料及技術,以去除空間的壓迫感與局促感。例如本中心的建築物中,即令是高度最低、寬度最小的迴廊,都有四公尺高、二公尺寬•而三個主體建築則自然更顯宏偉了。如果將左右兩側的盥洗室合併計算,全中心的總面積是一千二百三十六平方公尺(三百七十四坪),占本校崇德樓五樓全部範圍。在三座主體建築的位置確定之後,其餘的附屬建築分別集中在三者側翼,讓講堂前的中庭完全空出來,使中庭的面積達二百一十六平方公尺(六十五坪)。站在講堂的簷廊上往前平視,除了庭前兩角落有花木造景梢作點綴外,目光可以經由中庭,再穿過深廣的天井,直視對面的育菁樓。育菁樓依然是通體的紅牆,與本中心所在的崇德樓聯成一氣。所以本中心的視野是很寬敞的。與那些以精巧取勝的傳統書院相較,我們的格局自育與前人不同之處。

山牆是本建築群的另一特點。所謂的山牆,是建築物側牆中的一種:這種牆壁的上段,其兩邊屋頂鈄上聚合成山尖的形狀,是傳統建築的重要特色。本中心的建築,不論是三座主體建築,或左右涼亭,或周邊的迴廊,全部都採用山檣的形武。這種作法是對傳統建築理念的繼承,表現了尊重歷史的人文精神。因為山牆的造型是值得保留與仿效的;它使屋內的上方有足夠的空間讓空氣迴流,讓位於頂樓的建築物內部不致太熱。而從速處觀之,本中心所有屋頂皆向上尖起,直指穹蒼,這種一致性,更易引人產生崇高而莊嚴的感覺。

大量使用木料亦是本中心的傳統特色之一。三座主體建築均為RC結構;這自然是因為體積的龐大,為求其牢固,不可能以木材作結構體。但為維持傳統的建築風貌,亦儘量採用木構件。例如朝向內側的所有門窗,均採加州紅木為材料,作成傳統式的板門及隔扇窗。板門是以實心木料組合而成的門扇;研究室及校史室各育二對(即四扇)板門,講堂則有三對。講堂採用三對板門,類似於傳統建築物正廳所採用的形武,也就是俗稱的「三關六扇門」:臺灣著名的大宅正廳幾乎都採用這種作法。隔扇窗的特徵是窗櫺的細長與繁多。講堂正面的左右邊各有六對(十二扇)隔扇窗,研究室及校史室正面的左右邊亦各育二對。各隔扇窗內細密的窗櫺後則貼以整片的毛玻璃,造成隱隱透光的效果。門窗的長寬比例從一比二、七列一比四、九,符合傳統建築的樣式,比現代門窗修長,顯得挺拔許多。而講堂前的簷廊,其欄杆與六根柱子也都是木造的,柱子上端尚帥以簡單的斗拱,略作傳統式的點綴。講堂內部全面鋪上楓木地板,再配上作課桌椅用的木几與木墩,人與木付之間的親近感便油然生起了。
三座主體建築的屋頂內部無法用木料支撐,但亦明顯保留脊檁、通梁、椽條等傳統建築木材構件的外在形武。除此之外,研究室及校史室的屋坡,均向下延伸,罩至室前的簷廊;所以前後屋坡的長度從山牆邊看是等長的,但從室內看,須扣除簷廊屋頂的部份,便成了前短後長的形式,也就是傳統建築中十分常見的「陰陽坡』。屋坡一方面對稱齊平,一方面又有傳統的特徵,這是頗有創意的。

在涼亭及迴廊方面,木料的使用就更加重要了,每個涼亭的前、左、右三邊內側為木面座椅,臨外的欄杆兼作椅背之用,其木板條成彎曲線,此即「鵝頸椅」。由於古代仕女常倚鵝頸椅凝思、眺望,故又稱「美人靠」,此處的美人靠,其欄杆曲折疏朗,頗具古雅風味、而迴廊因為高度及寬度均不大,並無承重方面的安全問題,所以典型的木結構作法在此可以大顯身手。庭園中的迴廊,基本上採最符合傳統的柱梁結構;在左右兩柱之上,依序架上三梁、三木兌(木兌即童柱),三檁,及諸椽。前後之間上方,則為壽宇變形紋之木構件,此純為裝飾之用。木料的大量採用,讓我們一方面緬懷古人的家居生活,一方面也對自然生出景慕之心、嚮往之意,正符合傳統那種調和自然與人文的精神。


對自然的景慕,使傳統建築發展出獨具風貌的庭園景覲。本中心的庭園內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及水生植物,便是這種傳統風格的展現。它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將自然景觀引入人文環境之中,庭園包括中庭、涼亭、迴廊、植栽區、水池幾部份,中庭和迴廊的鋪地形式不同。中庭為顯其堂皇,故鋪以正方形之人造花崗石。迴廊的鋪地則採用長條形的二丁掛紅瓷磚,作「人」字砌。 「人」字砌在傳統的鋪地形武中,具有「人和」「丁旺」的意義。踩著這樣的鋪地,順著迴廊前行,人字的紋路線條看在眼底,似乎也跟著盪漾起來,饒富律動之趣、庭園中的門都是磚造,悉作八角形。這種門造型簡單大方,又不流於呆板;而且在傳統上又具有八扑之象徵義,代表吉祥。而庭園內的景觀窗計有三種形武:月洞形(正圓)、券形(上拱下方者)、亞字變形(將亞字型窗之邊緣的折角繁複化而成者)其中券形窗內有直櫺三條,散置於庭園各聯絡處或分隔處。由於其內鏤空的關係,或遮或透,可以造成掩映的效果,也加強了景觀的縱深度,使人對庭圓各角落產生幽邃而豐富的感覺。這其中自有傳統人文精神中那種蘊藉含蓄的意義存在。月洞窗甚寬大,直徑二、七公尺,計有四座:二座面向育菁樓,另二座分向東西兩面,由洞窗望出,似乎將所見的校景、天空拍攝下來,並加上圓框,宛如一幅活動的圖畫。亞字變形窗位於迴廊與中庭之間:線條富於變化,可用來觀景,而它自身也是一個景觀。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版權所有 © 2006 Wu-Ling Se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