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門名牌寫著“台北市五省立中學桃園聯合分部”。這張珍貴照片紀錄了武陵高中前身“桃聯分部”的身份。它是目前歷史最悠久的校門照片。照片當時還是一個完全不會有人將“分部”與“武陵”聯想在一起、分部所在地的“茄苳溪”也和校名原始典故“武陵里”還沒有關連的時代。拍攝時間至遲是在民國47年之前。
這分部的名牌用了四年,在當時的教育廳劉真廳長稱勻“桃園分部是全國第一”之後,由“臺灣省立武陵中學”取代之。
“愛國家,求進步”不僅是行政樓上的精神標語,同時也是校長勉勵畢業生的祝福詞,可以說是“昂首闊步的武陵人”等標語的濫觴。

民國47年,桃聯分部唯一一屆畢業生升學的成就,在民國47年9月15日<聯合報>的新聞中有報導。報導中說到升大學成績:有49人應考,39人錄取。再依據<卜冠東校長訪談錄>描敘,39人中考上台大者,有7人;考上政大者,有8人。鄰近的兩所中學自立校改制至當時,卻未曾有學生考取台大。那一年全國軍事院校聯招的榜首也是出自桃聯分部。分部成績之優異,紮實地震憾了教育廳。讓當時的劉真廳長直稱“桃園分部是全國第一”。
但是得意的卜校長,卻只能在第一屆武陵中學畢業紀念冊的序言中,清淡地提到“成績優異”四個字,原因一是為了避免招嫉,二是為了避免刺激地方上的辦學前輩。

民國47年9月15日《聯合報》三版<省政新聞>:聯中分部成績優良//桃園人士促其獨立/議長發動募款預定下月湊齊第一年有畢業生的桃聯分部,在7月份的大學聯考中考出了令許多名校汗顏的成績。(桃園訊)設立在桃園縣的台北市五個省立聯中的分部,因為應屆畢業生升學考試成績優良,•••決定使該分部獨立成為一所中學。按此次該分部參加本屆大專聯合招生考試為四十九人,其中錄取者竟達到三十九人之多,錄取百分比之高競超過北市該五省立中學本校。現正由議長吳文全發動募款。然後興建大禮堂一座,據聞省教育廳即可准予獨立。獨立後桃園將添一所嶄新水準極高的中等學校。

民國48年4月1日,是武陵中學的獨(成)立紀念日,也是日後校慶的由來。
從校門往行政大樓望去的角度,有慶祝活動所用的牌樓。用取之於自然的樹葉作為佈置素材,流露著一股下同於五省中本校的純樸校風。樓柱上的一副對聯寫著:敬業樂群聚雅集,承先啟後重儒林。這“承先啟後”一詞,在分部時期唯一一屆畢業生升學考試的超水準演出後,生動地透露出辦學者意欲“繼承五省中本校光榮,開啟武陵新世紀”的高亢抱負。
圖中左立身穿中山裝者為首任校長卜冠東先生,38歲的他因為籌備工作的辛苦而身形憔悴。右立載眼鏡者為當時負責慶典佈置工作的第一任訓育組長張家鏽先生。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時間是民國48年6月25日。四十八學年度台北區公立中學的聯招考試辦法公佈。“武陵中學”名號第一次出現在報導中。
分部獨立之後,雖然名為桃園武陵中學,但四十八學年度仍然加入台北區聯招,並沒有參與地方上的桃園聯招。不能否認的是,從“武陵”上報的第一天開始,因為校名的突兀讓她反而失去了高知名度與地方教育成就的代表性,甚至是造成了數十年來地理位置上的誤解。如左列的報導,“省立武陵中學”名號第一次出現在報紙上,相對於其他許多新加入聯招的學校,記者獨附上括弧註明她的前身來歷:"桃園武陵中學(原為北市省中桃園聯合分部)。

從第一棟行政大樓二樓往外取景的角度,將校內的恬靜與校外的平疇景像連成一氣。圖中圓環,後來因為不利於訪客行車而往內遷移。
應該是民國49年左右的光景,圓環邊是樸素的細石礫路面,圍牆邊種的也是便宜的油加利樹種。至於牆外,相較於今日的繁華與高樓林立的阻隔,放眼望去仍是一片舒適的平疇沃野。
畫面左上角有一排低矮竹林。竹林後方就是與武陵草創時期歷史息息相關的茄冬溪。那時的摹路藍縷,正是每一位老武陵人用溪底卵石所砌起來的記憶。在他們的回憶中,當時的“勞動服務課”是亦苦亦榮。也因此,不同於五省中本校,武陵人似乎是有多一股天生註定的古意特質。

從第一棟行政大樓二樓往後取景的角度,大禮堂的興建過程是一覽無遺。禮堂內仍在使用中的折梯、進出的工人與尚未嵌上“禮堂”兩字的穿堂,說明了這張照片的拍攝,應該是在民國50年春夏之際。
在首任校長《卜冠東校長採訪錄》中,卜校長指出,大禮堂是當初桃聯分部得以獨立的條件。禮堂的落成典禮在民國50年7月2日舉行,這天同時也是武陵中學第三屆的畢業典禮,教育廳劉真廳長親臨主持。即使她曾經改作圖書館、小禮堂、合作社、K書中心之用,但她見証武陵風光歲月的閱歷,後代武陵人仍然應該肅然起敬之。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版權所有 © 2006 Wu-Ling Se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