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磬堂

此為講堂之名。《論語》(憲問):「有心哉!擊磬乎!』磬為石製樂器。有心於擊磬,象徵育志於傳播禮樂文化,欲以教化令頑石點頭。又:「擊磐一諧音「吉慶」,為本土文化中建築常用的象徵符號。「擊磬堂」三篆字分別集自清代篆書家吳讓之、鄧石如、吳昌碩之作品,有古稚雄渾之氣。

擊磬堂

擊磬堂
聖蹟亭圖
聖蹟亭圖

所塑的聖蹟亭,是本縣龍潭鄉聖蹟亭,為目前全臺保存最完堅、規模最大之敬字亭,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敬字亭專作燒字紙之用,以免字紙遭人任意廢棄,有辱文字之莊嚴性:建敬字亭是客家地區普遍的作法,而客家則為本縣之重要族群。本圖中央這處為聖蹟亭之主體建築。前景為入口之門牆及茂密之樹林。主亭後有雲煙騰空,為焚燒字紙所致,代表「文章炳於霄漢:筆墨化為雲煙』(原址題句)。

舞樂圖
舞樂圖

塑古代女子奏樂起舞之像。本圖仿自五代前蜀王建陵墓中室之樂伎、舞伎石雕。本講堂具有設備完善的多元化媒體,是視聽效果十分良好的教室。塑此圖像,表示教學環境的典雅與活潑。圖中左邊兩人一彈琵琶,一擊答臘鼓,右邊一人翩然起舞。身後之雲狀帶,表示音樂及舞蹈之律動感與熱鬧的氣氛。

擊磬圖
擊磬堂

塑孔子擊磬行教之像。奪胎於漢武氏祠石刻「何饋聞孔子擊磬』。磬為古代之打擊樂器,亦常用於典禮之中。本圖以孔子擊磬代表傳統之禮樂教育。圖中屋頂下之支架所掛的便是一整套的編磐。孔子擊磬,二生執禮求教,其餘諸生則拱手坐於席上傾聽。背景的帶狀物,表示聲音迥蕩,聲教四揚。其下有雲雷紋,營造出前後的層次感;雲雷紋亦為傳統常用的裝飾圖案。

其他圖片

擊磬堂 擊磬堂
擊磬堂 擊磬堂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版權所有 © 2006 Wu-Ling Se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